“新中国第一面国旗背后的故事”
据央视网报道,凌晨四五点,天安门广场前已经人潮涌动,游客从四面八方前来观看升旗仪式。 国旗飘扬,激起中国人最鲜明、最热情的爱国情怀。 一眼就足以震撼人心。
其中有一位特别来客叫宋如芬,是新中国第一位五星红旗制作参与者宋树信的女儿。
70年前的旧报纸和关于父亲的旧照片,揭示了宋如芬重要的国旗的记忆。 根据父亲生前的记载,宋如芬向央视网络记者讲述了70年前的一个罕见的故事。
1949年9月29日上午,国营永茂实业企业接到指示,要为开国仪式赶紧制作两面特大号的五星红旗。 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当时29岁的业务科干部宋树信。
宋树信(两排右一) )。
当时的印染技术达不到印刷大国旗的要求,所以只能手工缝制。 9月30日凌晨,宋树信来到北京大栅栏瑞蚼祥购买面料,叫醒了当时值班的师傅。 但是,此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 北平刚解放,物资相对短缺,所以黄缎已经没有了。
宋树信焦急地燃烧,向值班师傅证明任务的重要性后,瑞蚼祥在全店盘点库存,找了两个多小时后,最终在地下仓库里翻了半个黄缎。 10月1日凌晨,国旗在西单本缝制社缝制完成,宋树信骑着自行车拿着大国旗送到开国大典筹备处。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亲自按下按钮,第一面五星红旗缓缓升起广场。 群众、旗帜、彩色丝绸、鲜花、灯饰变成了喜庆美丽的大海。
宋如芬珍藏的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
看到五星红旗升起,群众中的宋树信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 10月2日清晨,他去报刊亭购买了《人民日报》。 一面中央挂着国旗的照片。 这份报纸保存到现在。
开国大典之后,这面国旗又在天安门前飘扬了一年多。 1951年之前,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交付它,目前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宋如芬在国家博物馆第一次看到了父亲参与监制的国旗实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精心挑选藏品,参展东方展。 其中有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按键悬挂的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在这里,宋如芬第一次看到父亲参加制作的国旗实物,兴奋得流下了眼泪。 经过风雨,这面国旗已经有点磨损,褪色了,但依然闪耀着。
国旗长4.6米,宽3.38米,旗面由五块红色丝绸连接而成,五星部分由黄色缎子组成。 黄缪子乍一看宽一尺多,大五角星不够长,得把角尖接起来。 上级收到了这个现实情况,经过讨论,允许连接在一起。 宋如芬第一次听说自己十几岁时父亲参加国旗制作的事件时,他对这个国旗的细节都记忆犹新。
2003年父亲去世后,宋如芬从事着传达国旗故事的公益宣传工作。 我想继承这段光荣的历史,让我的下一代更清楚国旗的历史。
原标题:新中国第一面国旗后面的故事
值班主任:田艳敏
本文:《“新中国第一面国旗背后的故事”》
免责声明:东方报业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工作人员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