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呼吁:警惕生物数据都拿去海外共享”
目前,我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复印件,几乎有一半与生命科学有关。 要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向欧美一些生物数据中心提交研究数据是国际通用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主任李亦学首次推测,数千兆字节的生物学数据目前保存在国外生物数据中心,其背后有百亿元的国家科技投资。
另一个奇怪的地方是,通过出口转移到内销,国内同行在国际平台上实现了国内难以实现的数据共享。
不仅缺乏共享平台,而且缺乏共享文化。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林14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呼吁,我国应建立自己的生物医学大数据管理体系。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生物‘ 数据大国。 李先生表示,自开展人类基因组研究以来,我国已大量产出与人类和医学相关的基因组和其他组学研究数据,国际基因数据库保存的组学数据中,30%以上来自中国。
一方面是最大的生物数据出口国,另一方面我国严重依赖国际数据进行研究。
我国大量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计算工作,不仅依赖国外的分解软件,也大多依赖国外数据中心保存的大规模科研数据。 2006年,14条海底光缆受地震影响,中美之间的国际通信受阻,国内暂时无法访问美国国立生物技术新闻中心( ncbi )的网站,严重影响了我国依赖国外数据资源的生命科学研究。
李林说,我国有几个运行良好的数据库,但真正能够整合大量国内数据的公共数据库很少,而且规模有限,相互共享、整合,几乎没有提供大规模数据服务的能力。
国内生物数据共享文化的缺失被认为是引起出口向国内销售转型的重要原因。 海量的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散在设施和个人手中,碎片化和孤岛化严重,情况已经持续了几十年。
在生物大数据行业,我国缺乏从国家层面较为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生物大数据的体制、机制、环境支撑,这已经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生物数字主权。 李亦学在查阅国家已经发布的6份与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相关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后发现,一些机构、公司为了眼前利益无视国家管理规范,将大量基因资源和检测数据发送到国外。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核心问题是国家级公益性、规模化、无权威度的数据标准管理创新服务技术体系和配套基础设施。 李林说。
年1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8个部门公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三五规划》,将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纳入5个备份项目之一。
一个个体约有300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 )位点,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理论上只有约75个,换言之,1/40000个snp位点的新闻,就可以定位某个个体。 李林坦言,生物医学大数据的共享应用和隐私保护相互竞争,面临着技术和伦理的挑战。 例如,‘ 鸡与‘ 蛋的关系,希望依托平台建设,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现状,建立我国生物医学大数据管理体系,在国家层面落实到位,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同时,促进共享应用。
根据设想,李林认为体系完全包含基于数据安全和隐私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加强国家数据相关管理部门与设施技术体系的合作与配合,并设立数据安全与伦理委员会和各级新闻机构,保障国内生物医学大数据的数据安全
李亦学也希望通过平台建设逐渐培养国内科研圈的科学数据共享文化。
免责声明:洞察目录网免费收录各个行业的优秀中文网站,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与关键字搜索等服务,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工作人员将予以删除。